江南体育-手足无措,守门员成为关键挡路者

精彩赛事 14℃ 0
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很多父母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享福手足无措,守门员成为关键挡路者,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吃苦。其中一些就信奉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,坚持给孩子“吃苦教育”,家里物质条件并不差,但刻意让孩子吃苦,比如家里有洗衣机也要孩子手洗,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坚持给孩子的破损衣裤打补丁……流于形式的吃苦反倒让这种“吃苦教育”多了一分矫情少了一分真诚。其实,父母不必要刻意让孩子吃苦,重要的是培育孩子愿意吃苦的价值观和吃苦的能力。

  吃苦不吃苦,其实背后是价值观的问题。什么是价值观?简单的说,就是一个人对人生、事物的看法或评价。因为每个人先天特质不同,再加上后天受家庭、社会,甚至时代、文化的影响,对于生活中各种人事物应该如何安排比较恰当,自然也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。

  举例来说。假设你江南体育一个月赚十块钱,那么一个月花几块钱是恰当的?对这个问题的答案,就是一个人对花费的价值观。

  过去,因为相对穷困的环境,以及强调节俭的观念,手足无措,守门员成为关键挡路者我们这一代为人父母的,答案多数落在四到八块钱之间。但是,问问在富裕和强调消费的时代长大的年轻人,可能从六块起跳就不错了。时代变化带动价值的迁移,父母必须有所调整,必得接受这个价值观上的冲击,重新划定合理的范围和界线。不过,无论如何调整,我想大家非常清楚,赚十块花十块绝对是不恰当的,赚十块花十二块就更不用说了,早晚会出问题,不是好的价值行为。

  核心价值才是问题所在

  仔细解析,其实价值观可分三个层次:核心价值、周边价值和行为层面。如果以这个例子来谈,“量入为出”是核心价值,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,每个月到底花几块钱,或者把钱花到哪些地方,都属于周边价值,至于能不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事,有没有能力自我克制,就是比较末端的行为层面了。

  “核心价值”是父母必得教给孩子的。无论个别差异,每个孩子都必须建立“量入为出”的态度,这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里,比较不容易遭逢困境、碰到危机。对于“周边价值”,父母就必须看到并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,譬如有的孩子天生爱花钱,有的天生很节俭。只要落在合理的范围内,价值观永远有这个弹性。另外,有的孩子喜欢玩乐,有的孩子注重吃喝,只要他能调配得当,父母就不需要管太多。确立价值、划定合理范围后,父母只要担任守门员的角色,督促孩子依照自己的价值观,建立适当的行为就可以了。

  以同样的想法来看吃苦这件事,我认为父母该关切的是,孩子在必得或应该吃苦的时候,愿不愿意、有没有能力吃苦。而不是要孩子跟我们小时候吃一样的苦,因为时代在变。想用原来很僵化、表面的东西来框住孩子,往往落得节节败退、就算勉强有点影响,也容易事倍功半。

  但是,父母要去注意和吃苦有关的核心价值,这和他将来幸不幸福有关。在以前那个吃苦的年代,有颗糖吃已经难得,要吃鸡腿可能得等上一年半载。吃苦当下肯定难受,所以吃过苦的父母,只要有能力,总想尽可能供给。可是走过吃苦的路,会发现有些好处,像能够延宕满足、知道要怎么收获先得怎么栽,也不会将自己所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。

  这个年代的孩子从小物质充裕、环境舒适,不仅没吃苦,甚至吃得太甜、吃得太好。这样完全不给孩子吃苦的教养,会出现许多后遗症。因为孩子一旦习惯了想要就有,他就会逐渐养成“我想要,就得马上满足我,这是我的权利,理所当然”的价值观。认为举凡他需要的,别人都应该满足他,碰到挫折也特别容易不耐和愤怒。

  关于吃苦,最大的问题都出在这些核心价值。只要价值观良善、态度正确,实际生活里到底该让孩子吃多少苦、吃什么样的苦,就自然会有答案。

手足无措,守门员成为关键挡路者

  小时候,父母会“罩”孩子,可是长大的过程,无论是学习、工作或人际,每个人都会碰到必得吃苦的时候。再怎么爱孩子,父母也没办法保证孩子一辈子顺遂。当孩子面对挫折、碰到困境时,有没有那个弹性去面对,是父母的教养责任。

  人生必得吃的两种苦

  所以我认为父母不必要刻意让孩子吃苦,但必须培育孩子吃苦的能力。譬如家里的卫浴设备干净豪华,我们不必为了训练孩子吃苦的能力,刻意降低水准;但孩子在学校或参与野外活动,碰到设备比较差的状况时,父母应鼓励孩子接受,而不是要求外界来配合孩子的习惯和需求。

  但现在有些父母不仅舍不得孩子吃苦,而且还以让孩子吃得好为荣,这个价值观就会有问题。我碰过不少孩子嘴巴很挑、很懂得吃,从小就一副美食主义者的架式。懂得分辨美食也是一种品味和能力,但如果孩子非好的不吃,而父母也以孩子挑食为荣、以自己负担得起为傲,那就大有问题了。父母或许承担得起,所以放纵孩子的物质享受,但孩子将来得面对自己的人生,你能保证他可以一辈子这样平顺吗?

  除了物质上的节制是一种必得吃的苦之外,还有一些苦是因为和别人相处时,每个人的自我扩张(只要我喜欢,没什么不可以)一定会受到限制。自我得以扩张是很快乐的事,自我限制则是一种压抑,必定会苦。但这种苦是团队合作和获得友谊的根基,吃得了这种苦,才有能力和别人合作,结交朋友。孩子如果没有这种吃苦的能力,人际上就会碰到困难。

  孩子是价值的观察者

  那么,父母要如何形塑孩子的价值观呢?

  首先,要经营和谐的亲子关系。许多研究都指出,青少年虽然会在许多小事力求和父母不同,但只要亲子关系和谐、沟通管道顺畅,青少年在人生的重要价值观上,还是和父母最接近。

手足无措,守门员成为关键挡路者

  任何有关价值的讨论都非常重要,而且很有帮助。鼓励孩子对价值或道德议题提出质疑,并开放的进行讨论,孩子才有机会反思、自省,重整自己的价值体系。

  其次,明确表达核心价值。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应该先厘清自己的价值观,对于重要议题上有明确的是非观,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表达什么事情是对的、不对的,什么是应该、不应该的;对孩子的道德发展,展现出具有说服力的言教。

  第三,要允许孩子在周边价值以及行为面上,有自己的选择和尺度。只要核心价值确立,父母应该接受时代因素所带来的价值变迁,接受两代间的价值差异。孩子经过很多的思维、很多厘清、很多磨练之后,才会逐步建立、内化成自己的价值体系。

  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还是以身作则。关于价值,孩子透过观察所学习到的行事准则,远比听到的要有效得多。父母透过行动所传承给孩子的生命态度,远超过自己的了解和想像。

  以作弊行为为例。孩子会作弊,通常是为了赢得好成绩,对父母有交代。如果父母只重视他成绩,就助长了他没有办法面对真实自己。我们不能一边告诉孩子说,你要诚实;可是当别人都不诚实得到好成绩,相对他成绩不好时,你却要骂他,这一定会让他产生价值怀疑。

  青少年可能接受、相信、也认同父母说的“诚实很重要”,这个诚实包括真实展现我的能力,所以我不作弊。

  但如果将来要采计在校成绩,或者这个成绩会影响他是否取得奖学金,而别人都在作弊,你想他会不会很冲突呢?所以光跟他谈价值,却无法理解他所处的情境,价值教育是很难成功的。

  我认为就价值、道德这个层面,小时候应该要积极的建立行为准则;青春期时则应著重在道德的概念、价值的重整。当青少年有一天开始挑战,或质疑时,就是他本身要面临阶段的转换,那是好事。震荡之后,他自然会找到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价值体系。

评论留言

暂时没有留言!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